环保部消息称,2017年底之前,中国将紧急禁止4类24种固体废物入境,其中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在送交WTO的文件中,中方指出:“洋垃圾常掺杂有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中国要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高污染的固体废弃物。”
1995年我国颁行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洋垃圾定义为“固体废物”。次年,我国对固体废物进口施以行政许可管理并颁行进口目录,每年对进口品种和数量进行总量调控。这种未将洋垃圾“一竿子打死”的做法,是因为认识到洋垃圾是全球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过去某些阶段,国内塑料原料、造纸原料、橡胶原料等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匮乏,通过固体废物的适度进口,可以有效补充原料不足。如今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一些粗放型产业已逐渐淡出,对于部分洋垃圾的需求量也应声而降,参考今年一季度进口固体废物共1183万吨,货值56.4亿美元,货值涨幅远超货物重量涨幅,一个重要变化体现为进口重心由低价值、重污染的废塑料、废纸等转向高价值、污染低的废金属上。此次环保部禁止的24类固体废物,绝大多数属于前者。
此外,禁止入境的这一批洋垃圾最大的特点是污染风险高,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目标推进不甚相符。数据显示,我国对固体废物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去年进口量高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围绕这些数字,洋垃圾形成了规模甚巨的走私产业链,典型就是套取资质企业的进口处理指标,走私固体废物私自处理。根据我国2011年颁布实施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禁止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一点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各下游加工企业都可以依托代理中介寻找具有固体废物进口资质的公司,也颇有些中介商专门从事此行业。从环保部的查处来看,这类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很强欺骗性,可以轻松绕过海关审查,二是它们通常分销给不具有加工资质的小企业或小作坊处理加工,环境危害更大。可见,即便从环境治理角度出发,一种较可行的方案也是采取全过程管理策略,着重从源头进行预防,尤其是在入境许可上直接发力,可以有效避免相关指标形成地下交易。
产业升级为禁令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环境保护也为禁令推行提出了崭新要求,在上述大背景下,今年4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3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完善塑料凸片排水层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大幅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作出了部署。在对“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顺序、有步骤地实施过程中,《方案》同时强调做好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指明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方向。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推行到位,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也很可能会找到对国外进口固废物的代替方法,到那时,方能对洋垃圾更大声地说“不”。